首部全國性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簡稱《規劃》)于2010年底印發。6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秘書長楊偉民、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規劃》相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徐憲平表示,實施《規劃》,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思路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大意義。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
徐憲平說,《規劃》確定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一是構建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這一格局應該在建設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培育中西部地區新城市群,逐步縮小區域間差距。二是構建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格局體現了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保障全國耕地的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強農業政策的針對性。三是構建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格局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戰略任務,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國土開發理念,對約束盲目無序的開發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規劃》明確了國家層面四類主體功能區(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及開發管制原則。
助力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徐憲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鎮化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如耕地過多過快減少,資源被過度開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因此,必須統籌規劃未來的國土空間開發,形成科學的開發導向。
徐憲平說,劃分規劃主體功能區,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有利于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區域發展政策,加強區域調控。
“空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方式及資源配置效率。當前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開發效率不高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必須轉變傳統的空間開發模式,調整不合理的空間結構。只有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才能把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域。”徐憲平說。
實施差別化地域調控政策
楊偉民指出,《規劃》確定了“9+1”政策體系。其中,“9”是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環境政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1”是績效評價考核政策。“9+1”政策體系的重點是確定政策未來改革方向。
在談到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時,楊偉民說,第一,這些政策必須是差別化政策。我國地域遼闊,制定各項政策應該因地制宜。第二,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縮小實施政策的地域空間。現在國家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政策,相應的政策也分成四類,西部有西部的政策,中部有中部的政策,東部有東部的政策。第三,政策要根據改革的大方向制定。制定政策既要考慮可操作性,又要考慮未來的改革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