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建設部質量安全司尚副司長和國家安全總局韓處長都做了重要講話,大家應該認真學習和領會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貫徹執行。建筑安全分會秦主任代表第二屆委員會作了工作報告,回顧了幾年來的工作情況,并對如何搞好下一屆建筑安全分會的工作提出了建議,講得也很好。下面,我想著重從協會的角度,就如何進一步搞好建筑安全工作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協會應該在開展建筑安全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搞好工作定位,明確指導思想
協會應當如何開展工作,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搞好建筑安全工作至少應該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或者說要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第一,是政府層面的工作。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立法和執法,是建筑安全生產秩序的監管者、執法人。政府要加強監督、加強檢查,對違法違規包括違反強制性標準的行為進行查處,依法做出處罰。如果離開了政府的有效監管,良好的建筑安全生產秩序就難以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也很難搞好。第二,是企業層面的工作。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是搞好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礎。我們常說,工程質量是干出來的,而不是監督出來的。同理,安全工作的基礎也在企業,安全工作的著眼點和立足點要放在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上。就是說,應當增強企業的安全意識,提高企業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這是我們搞好建筑安全工作的核心和基礎。第三,就是協會層面的工作。協會應當協助政府、幫助企業搞好建筑安全工作。協會在這方面是有著大量的工作可做。
協會不同于政府,不具有監督職能;協會也不同于企業,它不是單個企業或某個具體工地現場的安全管理。協會作為行業組織,按照中央的規定,其職能是三句話: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這三句話是非常全面、非常準確的,明確了協會的性質和工作定位。所以,協會搞好建筑安全工作,首先要擺正位置,找準定位,明確指導思想,要按照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這三句話來思考、來研究和開展工作。
大家都在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法制社會的健全,政府將實行職能轉移,許多工作很可能需要協會來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協會究竟應當怎樣發揮作用,以及能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問題。政府所要實行的職能轉移,是把那些本來就不該由政府管而政府也管不好的事情轉由市場調節或由協會及其他中介組織來承擔,但政府本身的職能包括監督職能是不可能轉移的。實施監督包括查處違法行為,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所以,協會不要去期盼政府把監督職能轉移到協會,那是不可能的。協會也不應當去履行監督職能,協會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要搞好服務。可能有的同志會講,你的這個觀點不對,協會不是一直都在協助政府組織了一些安全大檢查,不也協助政府搞了一些立法工作,或是協助政府處理了一些安全事故嗎?我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協助政府或受政府委托開展一些工作,這是向政府提供服務。服務是協會的職能,而政府的委托并不能改變該項工作的本質職能。對于政府委托的工作,我們不但一定要做,而且要盡力做好。但就其本質而言,協會的職能應該是服務而不是監督。比如說,政府履行監督職能,就要檢查工地的安全狀況,檢查目的是要查找有無違法違規包括違反強制性標準的行為;如果有,政府就要依法進行查處。但是協會呢,我認為去工地主要不應該是檢查,更多的還是應當幫助企業對工地現場的安全狀況進行評價;評價目的是幫助企業查找工地上的不安全隱患,查找安全生產管理的薄弱環節,幫助企業來研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以盡可能地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同樣都是去工地,但協會與政府是應該有區別的。政府是監督、是查處,而協會應該是提供服務。當然,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搞好安全生產,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
因此,協會要搞好建筑安全工作,必須首先明確指導思想,找好工作定位,擺正自己的位置。
二、協會開展建筑安全工作應當找準切入點,努力尋求有效的工作手段
有的同志說,協會開展建筑安全工作應當有抓手。我很贊成這個觀點。政府抓安全是有抓手的,也就是擁有必要的管理手段。什么手段呢?行政的手段,法治的手段,甚至還有經濟的手段。政府可以依法行政、依法執法。如果你有違法違規的行為,對不起!要么是罰款,要么是降低資質甚至吊銷資質證書。因此,政府有著監督手段、處罰手段。但是,協會能擁有什么手段,應該從哪里找準自己的工作切入點,或者說如何能找到協會進一步深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呢?我認為,協會恐怕是應該更多地在安全咨詢服務上多動動腦筋。因為,協會在開展安全咨詢服務方面是有著特有的優勢。協會不僅有著許多的會員單位,還聯系著一大批業內的建筑安全專家,可以很好地發揮業內專家的作用,為企業、為行業、為政府以及其他社會機構提供建筑安全的咨詢服務。這是協會的重要職能,也是應當著力研究和抓好的工作之一。
建筑職工意外傷害保險是《建筑法》中明確規定的一項強制保險制度。為什么要實行這項制度?大家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同志認為,實行這項制度是要建立起建筑業企業的安全風險轉移機制。我不太贊成這個觀點,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完全、不準確的。所謂安全風險轉移,是指企業如果出了事故,經濟賠償由其投保的保險公司來承擔。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覺得簡單的風險轉移不應該是建立這項制度的根本目的。風險轉移是一種事后的經濟補償和救濟,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建立起安全風險的防范機制,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就是說,要運用保險這個經濟杠桿來促使企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在一些發達國家實際上早就是這么做的。比如,德國的意外傷害保險是一種行業保險,這項工作是由建筑業協會來做的。他們把保險費的使用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用作職工的安全培訓,以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救護知識,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第二部分是搶救和康復,一旦發生事故,要盡最大可能去搶救人員生命,防止死亡或造成殘疾;第三部分才是對死亡人員家屬或傷殘人員進行經濟補償。美國的保險公司要派專業人員到投保的工地上去檢查。這些專業人員很象咱們的安全監督人員,身上都配備著各種有關工具或儀器,包括有害氣體檢測儀等。他們去工地如果查出了不安全隱患,就要幫助企業研究改進措施,并敦促落實。發達國家的做法很值得借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三、積極組織開展調查研究,認真反映企業在安全方面的訴求
剛才春明同志講,現在司里正在研究安全專項費用提取的制度。我覺得非常好。現在建筑市場上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大家說是“僧多粥少”,甚至有的講是“狼多肉少”。這充分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由于競爭激烈,投標壓價成了普遍現象,而且不但是在國內,到了國外也是自相殺價。企業大幅壓價后,為了生存或有所贏利,往往首先要壓的是安全措施經費。安全與質量不同。坦率地講,現在偷工減料的現象也并沒有杜絕。但是,由于許多工程部位的質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著工程監理和政府監督,企業在這方面總是要收斂一些。可安全在沒有發生事故之前,往往是一些薄弱環節暴露得不那么充分,人們也不大容易引起應有的重視。所以,如果在我國能建立起安全專項費用提取制度,將對保障施工安全創造一個非常有利的政策環境。
在香港,前幾年就實行了“安全支付制度”,即政府明確規定了安全措施費用的計提標準。這部分費用是單獨計提的,不參與投標競爭。業主必須保證按標準撥付這部分費用,而施工企業計提費用后則須專款專用,切實用于安全防護。如果業主沒有按照規定的標準撥款,政府要追究業主的責任;如果業主按標準撥款了,而施工企業卻挪作他用了,那政府就要追究施工企業的責任。有了這樣的規定,安全措施經費和安全防護措施才能落到實處,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應該講,出現傷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如安全意識不強、安全防護能力弱等等,但也有一個如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的問題。所以,協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反映企業訴求,把企業在安全生產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反映,并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開展一些政策和立法的研究工作,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反映訴求也是服務,而且是高層次的服務,是為企業搞好安全生產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
四、努力增加建筑安全工作的科技含量,大力推進建筑安全工作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建筑安全分會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我認為,協會在這個領域是大有可為或大有文章可做的,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去開拓。剛才,我看了鎮江市關于建立數碼工地、實行網絡監控的交流材料。他們在工地管理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前面,很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
相對不少行業來講,建筑業的科技含量從總體上看還是不高的,基本上還是屬于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近些年來,雖然也有不少的技術創新,有了長足的技術進步,但仍缺乏能夠影響全行業、帶有突破性的技術革命。以設計為例,當年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甩掉了畫圖板,其重要意義決不僅僅是一個技術進步或技術創新,我認為可稱之為技術革命。但施工領域還缺少類似的技術革命,相對設計和其他不少行業來講,科技含量還沒有大的、質的突破。當然,建筑業是個傳統產業,科技含量的提升也要有一個過程。
如何提高施工包括安全防護的科技含量,推動安全工作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需要很好研究的。協會除按照有關規定,要繼續做好對安全防護用具的一些技術鑒定和推廣應用工作,還應當組織有關方面的力量,聯合開展一些科技攻關,為提高全行業的安全防護水平、保障安全生產做更多的工作。
五、積極發展會員,開展維權和自律活動,增強協會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協會近些年來協助政府做了一些工作,當然在不少方面還很不到位,可如何幫助企業搞好安全生產管理更是一個薄弱環節。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礎。離開了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安全工作將很難真正落到實處。
協會是企業之家,也是行業代表,但首先應當代表會員單位的利益,為會員單位提供服務。如果會員單位過少的話,那開展維權和自律活動都會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將缺乏行業的代表性。開展維權和自律活動,這是協會作為行業組織的必然職能。協會要維護會員單位和行業的合法權益,以增強其凝聚力。協會也要約束和規范會員單位的行為,形成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行業的影響力。行業自律的實質還是維護廣大會員單位和行業的根本利益。我們這兩方面的工作都開展得很不到位,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
作為建筑安全分會,重點應當發展哪些會員呢?我認為,要根據分會的性質和形成自己的特色。除原有的老會員外,建筑安全分會發展企業會員,重點應當是施工企業里的安全管理機構,而不應是整個施工企業的法人實體。如果大家都是以施工企業為會員,那各分會就會失卻自己的特色,也不利于各分會研究和開展工作。
總之,通過行業協會把從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各種機構、各類人員組織起來,可以形成開展安全工作的一支浩蕩大軍,使建筑業廣大職工的安全和健康得到更加充分、更加可靠的保障。借此機會,我跟大家溝通和交流一些想法,僅供參考。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