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建筑企業應對世界性經濟危機形勢,幫助建筑施工企業走出困境,浙江省建筑行業協會以“建筑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為主題,先后在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紹興、金華等地及省建設投資集團進行調研。調研過程中普遍認為,浙江建筑業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錘煉,已成為我國建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隊伍。但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境,難于突破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創新力量薄弱等瓶頸。為求得再發展,他們提出,要對癥下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多元經營的步伐。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與基本經驗
浙江建筑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經歷了緩慢發展、高速發展、調整發展和穩步發展四個階段,有了長足的進步,被全國業內人士稱為“浙江現象”,其主要特征有五點。
1.行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浙江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建筑業企業已達5600余家,是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到8040億元,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前列。2008年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220.6億元,占全省GDP的5.7%。實現利潤210億元,上繳地稅171億元,利稅總額已10年位居全國前列,支柱產業地位得到了加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業上繳稅金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多年來保持在10%以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建筑業吸納了近4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為社會穩定作出了努力。基于產業發展的實力和優勢,浙江省建筑業產業大軍在5.12汶川大地震后,顯現了 “浙江精神”的風范,捐款捐物,獻出了愛心。在災區過渡房建設和災后重建等“戰役”中,建立了豐功偉績。
2.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市場不斷拓展。通過結構調整,建筑業部分企業逐步從單一的房建,開始注意向大建筑轉移,專業工程承包能力得到了加強,綜合競爭力開始上升,承建和部分參建了包括奧運“鳥巢”,上海環球金融大廈,北京機場第3航站樓,上海、杭州地鐵部分標段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積極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市場拓展能力增大,形成了以上海市場為代表的八大省外區域市場,多年來,出省施工產值占總產值的40%左右。同時,境外工程承包也開始起步,并逐步呈燎原之態。
3.“塊狀經濟”成效顯著,“建筑之鄉”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由省政府命名的12個“建筑之鄉”在縣、市經濟中居于重要地位,經濟效益日益突出。“建筑之鄉”完成的產值,占全省建筑業總產值的50%,同時有12家建筑業企業成功上市。
4.工程質量穩步上升,施工安全逐年趨于穩定。近10年來,工程合格率100%,每年創省優質工程“錢江杯”獎120項,創國家優質工程(金、銀獎)和“魯班獎”的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安全生產的各項指標均控制在省政府核定的責任范圍之內,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
5.民生工程有效推進,建筑市場秩序不斷規范。全行業加強了民工學校建設,建立了欠薪保障機制,從業人員的素質得到了提高,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與此同時,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建筑市場秩序不斷規范。
浙江建筑業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基本經驗:一是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建筑業,紛紛出臺了推進建筑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措施,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在工作上給予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市場秩序,提供了優質的服務;二是講求實效,發揮了“自強不息 、堅忍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四海為家,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拓展進取;三是發揮體制優勢,極大地激發了從業人員創新創業的激情;四是機制優勢,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各項管理逐步規范,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五是堅持“走出去”發展,堅持質量興業和信譽品牌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優秀企業文化建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建筑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受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存在著市場經濟形勢的挑戰與行業自身建設內功不足的雙重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行業集中度偏低。行業整體形態表現為低、小、散。全行業缺乏一批具有綜合整合能力,能與國際建筑承包商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全省雖有建筑業企業5600余家,但企業資質結構呈現基底很大的一個“寶塔”形。其中特級40家、一級401家、二級1400家,其余3700余家為三級企業,資質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影響到行業的集中度,進而使競爭更趨于無序,影響到建筑市場的健康和穩定。
2.專業經營廣度不足。建筑業以房屋建筑為主要市場,占總量的80%左右。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碼頭等專業工程和房屋建筑工程所屬的專業工程的總量僅占20%,這與發達國家建筑業在房屋建筑與專業工程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相距甚遠。當然,目前的現狀是由我國特有的國情決定的,也是需要的。但是,專業經營廣度不足將影響企業效率與科技進步,使建筑業企業長期處于低端市場。
3.外向度不高。十年前,浙江省建筑業走出省外,“向外發展”出現高潮,國內區域性建筑市場逐步建立,至目前省外市場完成的產值達43%左右。“走出去發展”戰略在國內市場上實現得較好,但在拓展海外、境外市場方面力度尚欠。據2008年統計,境外產值只占總產值的3%左右,且工程小、分包多,總承包、大體量、公共建筑少,市場占有率低。與一些建筑大省存在一定的差距。
4.科技創新力量薄弱。企業重外延擴張和產值規模,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不足。也缺乏對人才的培養、教育與提高。缺乏一批一專多能、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從全行業來看,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專有技術和技術專利。對國家級、省級工法研究乏力,更缺少企業標準,發展粗放,仍處于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地位。所有這一切,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受到削弱,在與國內領先企業和國際大型企業的競爭對抗中處于劣勢,嚴重影響浙江省企業在國內外的“高、大、難、新、尖”等高端市場的開拓能力和占有率,影響“強省戰略”的實施。
5.企業自身內功的單薄,在大環境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時應對困難。一方面,受國際經濟影響,工程建設基本原材料價格上下波動,企業管理成本、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給企業正常運營帶來困難,資金鏈的斷裂使帶墊資嚴重、工程款支付拖欠,進而引發部分工程項目民工工資支付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另一方面,企業管理粗放,項目管理一腳踢式的承包方式極不科學,項目經理與企業法人的法律責任模糊。項目經理掛靠、隨意流動嚴重。一些項目經理在某些情況下不僅不承擔法律責任,反而鉆空子、卷資潛逃,使工程建設和社會穩定留下了嚴重隱患。
三、對建筑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認識
堅持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的轉型升級,以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挑戰。
1.要實現四個轉變。
浙江的建筑業從河姆渡文化的干欄式建筑算起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期間,浙江建筑界涌現出眾多的能工巧匠與專家學者。他們在省內外,乃至世界各地豎起一座座建筑豐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豐富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和人文環境。建筑業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但歷史的長河已流入21世紀,建筑業必須實現從傳統型向具有現代特征的工業化、信息化的轉變。具體地說,就是要完成四個轉變:即由注重產值擴張的數量型向注重質量的內涵型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即在隊伍結構、人才結構、組織結構、專業結構、市場結構、資質結構上下功夫。
二要在堅持做好主業、突出主業,發展多元經營上下功夫。有能力、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在突出主業的情況下,可根據市場的發展,實現企業集團自身產業鏈的上下延伸,以及橫向跨行業的科學拓展。企業要擴大投資在經營中的比重,形成投資經營與工程服務的緊密結合,做強主業、做精專業、一業為主、多種經營。
三要在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上下功夫。大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積極引進各類專門人才,形成人才的梯形結構,為企業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構筑人才基礎。要創造條件積極創建省級研發中心,結合工程實際研究總結出省部級工法,主動參與各類規范、規程、標準的編寫,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四新”技術,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以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
四要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進一步深化改革,在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按照產權清晰十六字方針的要求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構建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家族式管理模式應逐步退出,應建立以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現代特征的職業經理人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規范工程投標行為,加強企業自律建設和制度建設以及信用建設,為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轉型升級提供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浙江省建筑業行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