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5年超額完成各項任務、取得“十五”圓滿收官和2006年實現“六大突破”、取得“十一五”良好開局之后,江蘇建筑業于2007年乘勢而上,持續奮進。全省建筑行業廣大干部職工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通過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和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更加堅定地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努力化解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全省建筑經濟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態勢。2007年江蘇建筑業的最大亮點是:圍繞構建建筑強省的目標,戰略轉型進一步加快,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轉變發展方式,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各市、縣建筑業承大啟強,部分地區率先成為建筑強市、建筑強縣;建筑業企業致力做大做強,近百家產值10億元至100多億元的企業已成為全省建筑業的主力軍。這些情況表明,江蘇建筑業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一、全省建筑業發展概況: 擴量增效 全國領先
(一)2007年江蘇建筑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建筑業總產值7450.27億元,同比增長29.72%;
2.企業營業額8101.16億元,同比增長27.55%;
3.年末從業人員465.56萬人,同比增長17.20%;
4.全行業實現利稅總額493.31億元,同比增長45.36%;
5.全行業實現利潤269.01億元,同比增長54.87%;
6.勞動生產率155805元/人,同比增長17.98%;
7.技術裝備率11293元/人,同比增長-8.16%
8.動力裝備率6.06千瓦/人,同比增長1.17%;
9.人均利稅11849元/人,同比增長27.68%;
10.人均勞動報酬24040元/人,同比增長16.67%;
(二)在全國同行業中保持領先
2007年,在全國建筑行業中,江蘇建筑業以占11%左右的從業人員完成了13%左右的產值總量,繼續保持在全國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除了從業人數和建筑業總產值在全國各省、市、區名列第一,建筑企業總數、一級以上企業數量、企業營業額、利稅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和榮獲“魯班獎”、國家級優質工程獎的工程項目,均在全國名列第一。
(三)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全省建筑企業上繳稅金224.30億元,有41個縣(市、區)建筑企業上繳稅金超過1億元,其中最多的達8億多元。在相當數量的縣市、鄉鎮,建筑業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全省建筑業現有從業人員中,85%以上來自農村,農民從建筑業獲得的收入約占全省農民純收入的27%,蘇中部分縣(市、區)這一比例超過35%。
二、全省建筑業轉型升級情況: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2007年江蘇建筑業以“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為主要內涵抓緊轉型升級,全省建筑企業利潤增長率高出全省建筑業產值增長率近一倍,說明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
工程總承包成為推動轉型的重要抓手。長期以來,江蘇建筑施工企業的業務范圍過于狹窄,僅限于施工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等較低層面。近年來一些高資質建筑企業已進入施工總承包這一較高層面。2007年各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力量推動開展更高層次的工程總承包,著力培育造就一批工程總承包企業。省建管局適時推廣南通建筑工程總承包公司、蘇州中材公司、中江公司和蘇州二建等企業開展工程總承包的做法。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江蘇部分建筑企業已開始實施BT、BOT、BOOT等工程總承包運作模式,為接軌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作出有益探索。
科技進步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進一步強化。為推進建筑工業化基地建設、指導全行業形成大規模定制的生產模式,省建管局研究制定了《江蘇省建筑工業化導則》,是全國第一個在省級層面上推動建筑工業化的省份。全省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加大對高等級資質企業研發中心的建立、運作、考核評價和管理辦法的研究,推動高等級資質企業和大型專業企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發中心;加強了專利、國家級工法的研發和申報工作,發布數量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2007年全省共有49項工法被評為國家級工法,118項工法被評為省級工法。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科研項目的資助力度,僅省建管局對建筑業科研項目資助經費就近100萬元。全省建筑業“十大科技之星”在各地巡回演講,促進了新技術在施工中的推廣應用。全省評為國家級和省級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分別為17項和136項,還有194項被列為省級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目標項目。
多元經營發展勢頭強勁。為扭轉建筑行業利潤普遍偏低的狀況,全省許多建筑企業調整經營結構,變單一型為復合型。2007年,全行業經營范圍越來越廣,涉足領域越來越多。沿產業鏈上下游經營、跨行業橫向拓展已成為優勢企業的普遍做法。全省建筑業企業完成的多元化產值達到541.41億元,同比增長26.80%.
三、市縣建筑業主要情況: 承大啟強 競相發展
圍繞構建建筑強省的目標,各市、縣建筑業在做大基礎上做強,在做強目標引領下做大,部分地區已率先成為建筑強市、建筑強縣。2007年2月,省政府決定授予南通市“建筑強市”的稱號,授予通州、海門、海安、如皋、啟東、姜堰、江都、昆山、泰興、宜興等10個縣(市)“建筑強縣(市)”稱號。另外,2007年2月經省政府同意,在前些年已授予21個縣(市)“建筑之鄉”稱號后,又重新命名高淳、江陰、銅山、溧陽、常熟、如東、贛榆、漣水、阜寧、高郵、句容、靖江、泗陽等13個縣(市)“建筑之鄉”稱號。
區域建筑經濟保持協調發展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2007年,南通、南京、蘇州、揚州、泰州等5個省轄市建筑業總產值超過700億元,其中南通超過1500億元,南京超過900億元,蘇州超過800億元,繼續在全省領跑。蘇北地區的鹽城、徐州、淮安3市建筑業總產值均一舉突破300億元,并接近400億元,進入全省建筑業第二方陣。建筑業產值規模相對較小的宿遷市增長幅度近50%,增速全省第一。
縣級建筑經濟中,建筑企業營業額超過100億元的縣份由2006年的11個增加到19個,超過200億元的縣份由2個增加到7個,其中海門市、通州市均超過300億元。有60個縣(市、區)建筑業利稅總額超億元,比上年增加9個;超過5億元的達26個,比上年增加10個;超過10億元的由上年的3個增加到11個,其中海門市、通州市一舉突破20億元,分別為22.50億元、21.03億元。
四、建筑企業基本情況:做大做強 再創新高
2007年,全省建筑企業總數約12000家。
按資質等級分:特級企業32家,一級企業560家,比上年增加90家;二級企業2629家,比上年增加350家;三級企業7100家。一級以上資質企業所占比例由4.1%,上升到4.6%,說明全省建筑業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按專業分:施工總承包企業3718家,房屋建筑工程企業2558家,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企業126家,公路工程施工企業105家,市政建設施工企業776家,機電安裝工程總承包施工企業27家。專業施工企業4265家,其中,建筑裝飾裝修施工企業1820家,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企業170家,防腐保溫工程施工企業171家,鋼結構、網架工程施工企業487家,建筑幕墻工程施工企業91家。能產生高附加值的專業企業和施工總承包企業數量增加,說明全省建筑業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圍繞構建建筑強省的目標,建筑企業更加致力于做大做強。全省涌現出一批以建筑業綜合實力30強、外經10強、鋼結構10強和裝飾10強為代表的強勢企業;有4家企業進入國際工程承包商225強;9家企業進入全國裝飾百強行列;一部分企業具備了設計施工一體化能力。企業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全省建筑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386家,比上年增加309家;超過10億元的95家,比上年增加21家;超過20億元的47家,比上年增加13家;有4家建筑企業的產值超過100億元,比上年增加3家。產值1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已成為全省建筑業主力軍。
為激勵引導建筑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2007年2月,省政府在歷史上第一次授予30家企業“江蘇省先進建筑業企業”稱號。同時,省建設廳、人事廳和建管局歷史上第一次聯合授予47名企業領導人“江蘇省優秀建筑業企業家”稱號。
五、建筑市場拓展情況: 發揮優勢 競爭勝出
憑借傳統的“江蘇建筑鐵軍”品牌優勢、企業集群協同作戰優勢、行業管理優勢和近幾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新優勢,江蘇建筑企業在激烈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在本省建筑市場繼續占據主導地位。盡管近年數以千計的境外、省外建筑企業和中央直屬建筑大軍大舉進入江蘇建筑市場,江蘇建筑企業依然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確保了市場主導地位。2007年,江蘇建筑企業省內施工人員350萬人,省內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828.28億元,同比增長30.44%%,市場占有率達三分之二。
國內省外建筑市場拓展連創佳績。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江蘇建筑業先后與10多個省份建立了互利互惠的雙邊合作關系。2007年,全省赴省外施工人員達128萬人,比上年增長9.69%;實現省外建筑業總產值2621.99億元,同比增長28.44%.京、津、滬和東北等傳統市場穩定發展——施工產值平均增長10%以上。中西部市場勢頭強勁——施工產值平均增長超過40%,其中,新疆增長32.94%,河北增長46.40%,寧夏增長59.64%,安徽增長61.58%,湖南增長92.95%,貴州增長107.81%,四川增長233.19%.沿海市場增幅喜人——產值增幅超過了省外市場的平均增幅。其中,廣東市場增長29.78%,浙江市場增長35.60%,山東市場增長40.42%,福建市場增長48.42%.
境外建筑市場開發打開局面。2007年全省建筑業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業務。新派出國施工人員51712人次,比上年增長8%,總數已達117199人次;境外新簽合同額(不含國內外資)45.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16%%;完成境外營業額(不含國內外資)41.6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20%.經過洽談,江蘇建筑業與新加坡企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工作開始啟動。
六、改革改制情況: 縱深推進 激發活力
2007年,召開了全省建筑業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建筑企業改制和深化改制的工作取得新的進展。省建管局不僅通過會議交流各地改革改制經驗,還組織專人赴改制滯后地區指導。建筑業企業改制未完成的有關市、縣進一步加強了對改制工作的領導,一些地區通過存量資產變現為企業籌措改制成本,引導企業采取產權轉讓、增資擴股、主輔分離等方法推動改制。全省需要改制的國有和縣以上集體建筑企業共394家,至2007年底已完成改制375家,其中有6家于2007年完成改制;未完成改制的19家企業中有11家已進入改制程序,并基本完成員工身份置換、實現政企分開;18家改制不夠徹底的企業,于2007年開展深化改制,其中2家完成了改制任務。南京、南通、蘇州、鎮江、無錫、鹽城、宿遷等7市的建筑企業已全部完全了改制工作。原省屬三大公司改制工作進入了人員安置、土地處置的掃尾階段。各地還積極引導企業建立總分包體系和母子公司體系,在推進企業管理模式變革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一步。
七、質量和安全生產情況: 提升水準 促進和諧
全行業深入貫徹落實質量技術標準,著力加強施工現場的質量管理,建筑工程質量明顯提高。通過積極開展工程創優活動,2007年全省建筑企業承接的建筑工程,優良率超過50%.全省共有11項工程獲魯班獎,12項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獎,總數列全國第一。142項裝飾工程、9個幕墻工程獲全國建筑工程裝飾獎。省內289項工程被評選為江蘇優質工程“揚子杯”獎;在江蘇建筑企業承接的省外工程中評選出187項“揚子杯”獎;評選出省建筑裝飾優質工程獎259項。在全行業倡導綠色施工,有45項工程被列為首批省級資源節約和環保型工地目標項目。在全省組織開展的“建筑裝飾環保行”大型公益活動,受到廣大群眾歡迎。
各地繼續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出臺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標準。各級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安全生產管理力量。省建管局定期召開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針對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多次組織開展全省范圍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專項治理活動。如對建筑施工塔吊進行了“拉網式”檢查,全省共檢查7363個工地的11381臺塔吊,查出不合格塔吊1607臺,經整改1327臺達到合格標準,其余280臺予以禁用或拆除。
八、建筑業人才培育情況: 有序展開 素質提升
全行業人才培訓工作有序展開。各地通過自主辦學、聯合辦學、委托辦學等多種形式,培訓注冊建造師、中高級管理人員、一線操作工等各類人員約12萬人。2007年,全省建筑業技經人員數達69.79萬人,繼續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全行業共有15個項目獲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資助項目。省建管局與省建設廳等六部門聯合推動建筑工地農民工業余學校的創建工作,規模以上工程逐步建立農民工業余學校,大批農民工開始接受正規系統培訓,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九、建筑市場管理情況: 依法行政 服務一線
做好建筑市場秩序規范工作,全面推行企業誠信管理制度,按照信用評價記分標準進行檢查,加大了對嚴重違規和失信企業的處罰力度。全省先后有67家企業因為不良行為受到查處,部分企業受到降低資質等級、取消招投標資格的處罰。配合省有關部門妥善處理省外建筑業企業在江蘇省詐騙的重大案件,深入細致地做好省外受害建筑企業的維權穩定工作。認真做好被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理工作,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做好省內市場開放工作。2007年,有1346家省外企業在江蘇備案登記承接工程。省外企業本年度在江蘇共完成施工產值2500多億元;占全省建筑業施工產值的三分之一。
為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做好服務工作,各級行業主管部門以基層和企業滿意為標準,建設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機關。為探索機構經費保障、減輕企業負擔、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對策措施,組織專人深入調研、上門服務。為幫助企業做好資質過渡時期達標的各項準備,成立了高等級資質建筑業企業培育指導工作小組。針對企業困難,提出了原有特級企業保持資質的一系列措施,對31家申報升級的企業進行了具體指導。2007年,共受理二級以上企業資質升級申報700多家,審查批準主項、增項500多家;受理企業申報安全生產許可1124家,審批通過1159家;發放“三類人員”安全生產考核合格證47975本。因為在指導行業發展和依法行政方面成績突出,省建管局被建設部、人事部共同命名為“全國建設系統先進集體”。
十、存在問題、面臨困難和對策舉措: 好字優先 穩中求進
2007年,江蘇建筑業盡管收獲了喜人成就,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譬如,建筑業高端優秀人才集聚較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不快、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尤其是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結構、效益不協調的問題還需要下大功夫加以解決。而且,新的征程中正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難:美國以次貸危機為起始的經濟衰退,使世界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有所增加,對外向度較高的我省建筑業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國內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相互交織,為防止經濟增長偏快轉為過熱和物價結構性上漲演變為全面通貨膨脹,整個宏觀經濟趨緊,也增加了江蘇省建筑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為了解決主要存在問題和應對新的困難、新的挑戰,江蘇建筑業要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全面協調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系,好字優先,穩中求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全省建筑業科學發展。爭取總量規模進一步擴大,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企業素質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使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
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全行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力度,引導龍頭骨干企業逐步向大型項目管理公司和工程總承包公司過渡,引導中小型企業加快向技術公司、專業公司轉變,逐步在全省形成大型總承包企業為龍頭、專業企業為主體、相關企業為補充的優勢互補、合作組合的企業結構體系。2008年開始,以資質為抓手,扶持專業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下大力提高全省建筑經濟的運行質量。通過推動企業上市,以上市促進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以改革加快發展。年內力爭培育5家建筑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1~2家企業上市。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來實現比傳統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資源配置。適當時候,將在全省推廣企業依托信息化進行管理創新的先進經驗。
?。ǘ﹦撔掳l展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發展方式是全省建筑業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要堅定不移地加大對龍頭骨干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強大型、特大型企業規模;與此同時,著力培育經濟總量大、產業結構合理、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通過規模企業和產業集群“雙輪驅動”,提高集約化水平,改變建筑業粗放增長的格局。力爭2008年培育出營業額超150億元企業,3個以上營業額超200億元的集約化市場,4~5個營業額超800億元產業集群。著重引導資金實力雄厚、融資能力強、資本運作經驗豐富的優勢建筑業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資金和管理承攬國內外工程總承包項目,并以此促進企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引導企業加速由墊資向投資轉變,加大資本運營在企業發展中的貢獻度。引導建筑企業在戰略層面上走產業協同之路,結合自身的條件和資源,調整弱勢產業和落后產業,在產業布局和產業協調上促進建筑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建筑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ㄈ﹫猿挚萍紕撔拢μ嵘沙掷m發展能力
引導高等級資質企業和專業骨干企業建立企業研發中心,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組織力量對企業研發中心建立和工法、專利的研發申報情況進行專項指導。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建筑企業在科技進步方面的稅費優惠政策,繼續拿出一定數量的配套資金,資助企業承擔的科研課題。抓好科技示范工程的創建,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2008年召開第三屆全省建筑業科技進步大會,評選建筑業“十大科技之星”,評選建筑業科技進步獎,表彰科技進步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一步加強建筑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重點建立建筑業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和人才服務等平臺。在建筑標準化的基礎上,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的生產,加快全省建筑工業化進程。繼續推進“六大人才高峰”計劃建筑業項目的實施,繼續加強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和高層次人才培訓。
(四)堅持外向開拓,著力提升國際化水平
發揮特級企業和外經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各地具有不同功能要素企業間的合作,加大投資總承包和投資開發的力度,提升國際化水平。爭取經過幾年努力,全省擁有對外簽約權的企業都能組成國際工程開拓聯合體。引導企業抓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機,與國際工程承包商結盟,在共同拓展市場、承攬項目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施工水平,以及向國際高端建筑市場滲透的能力。利用江蘇深化蘇新合作的機遇,組團赴新加坡商談合作事宜,爭取兩地企業在聯手拓展中東建筑市場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借助外貿外經外援,形成國際工程承包市場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省企業進入非洲、中東較早、介入較深、信譽較好、環境熟悉等有利條件,鞏固和放大自身優勢。
(五)堅持和諧發展,著力推進平安江蘇建設
進一步加大工程質量管理力度,建立完善工程質量誠信評價監督體系,加快責任主體質量信譽信息平臺建設。加大對工程質量投訴問題的查處力度,逐步將監管的重點向使用功能、質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全面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生產評價,嚴格實施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督促企業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為核心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在全省開展以防范腳手架、建筑起重機械、深基坑、高支模坍塌等易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為重點的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總結提煉易發事故的技術性和管理性規律,逐步建立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預防的長效機制。根據省政府要求,建立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資的長效機制,催生工程擔保制度出臺,防止新的拖欠發生。統籌做好建筑業從業人員的權益保護工作,依法查處拖欠工資等侵害農民工權益的行為。2008年,要在全省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建筑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
本報告所使用統計數據是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和省建管局共同制定的報表制度采集匯總而來,包括省建管局管理范圍內的所有取得建筑業資質的企業(含商品砼、鋼結構、門窗等工業企業)數據,不包括省外進入江蘇施工的建筑業企業數據。
(來源:江蘇省建設廳 江蘇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