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黑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18禁-色呦呦国内精品在线观看-色戒完整版无删减158分钟HD

2006年江蘇建筑業發展報告

  • 來源:
  • 點擊量:32,449
  • 發布時間:2007-07-06
  • 分享到:

2006年是江蘇建筑業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的一年。全省建筑行業廣大干部職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建筑業加快轉型,產業結構趨于優化,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發展躍上新臺階。主要業績可以概括為“六個重大突破”:一是建筑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743億元;二是特級資質企業數量取得重大突破,由2005年的11家發展到29家,比上年增加163%;三是高端市場拓展取得重大突破,相繼進入特大型港口、地鐵、隧道等工程建設領域,成功實踐了BOT、BOOT、BOO等經營模式;四是建筑外經取得重大突破,完成營業額43.54億美元,經營方式逐步從勞務分包發展到重大工程項目的總承包,經營范圍逐步從施工領域擴大到投資領域;五是省屬建筑企業改革改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3家省屬企業的改制任務;六是建筑業質量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建筑業2006年共獲得“魯班獎”16項,這不僅刷新了江蘇歷史記錄,而且開創了自“魯班獎”評審以來一個省獲獎最多的全國記錄。  

  一、全省建筑業發展概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大幅提升 
 ?。ㄒ唬?006年江蘇建筑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建筑業總產值達到5743億元,同比增長23.88%; 
  2.企業營業額6351億元,同比增長23.82%; 
  3.年末從業人員397萬人,同比增長11.93%; 
  4.全行業實現利潤174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39億元,同比均增長40%以上; 
  5.技術裝備率12297元/人,同比增長0.21%; 
  6.勞動生產率132062元/人,同比增長5.15%; 
  7.人均勞動報酬20606元/人,同比增長27.1%。 
 ?。ǘ┰谌珖袠I中領先地位進一步加強 
  2006年,在全國建筑行業中,江蘇以占10%左右的從業人員完成了12%左右的產值總量,進一步強化了在全國同行業的領先地位。“江蘇建筑鐵軍”的品牌優勢、行業和企業內部的管理優勢、開拓市場的企業集群優勢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ㄈθ〗洕鐣l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大 
  在一些縣、鄉,建筑業成為財政收入的支柱之一。全省建筑業現有從業人員中,85%來自農村,達337萬人,比上年增加35萬人。農民從建筑業獲得的收入約占全省農民純收入的24.80%,比上年增加0.8個百分點。 
  二、市、縣建筑業主要情況——揚己所長超越自我,區域之間協調發展
  全省區域建筑經濟協調發展,各市、縣善于揚己所長,勇于超越自我。蘇中南通、揚州、泰州3市繼續發揮施工總承包強勢地位的優勢,大力開拓省內外市場。蘇中3市完成的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463億元,占全省的4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在省外完成的產值達到1296億元,占全省的63%,比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蘇北徐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5市建筑業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快速發展,建筑業總產值平均增長幅度達到36%,其中宿遷市比上年增長59%,淮安市比上年增長54%,徐州市比上年增長45%。蘇北5市完成的建筑業總產值占全省19%,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蘇南建筑業繼續發揮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優勢,效益得到明顯提升,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5市完成的產值占全省的38%,取得的利潤卻占了全省的41%。 
  市縣建筑經濟延續競相發展態勢。全省13個省轄市建筑業總產值均超過100億元,南京、蘇州、南通、揚州、泰州5市超過500億元,其中,南通市首次超過1000億元大關,達到1254億元??h級建筑經濟中,通州、海門、如皋、海安、啟東、武進、姜堰、江都、泰興、宜興、溧陽等11個縣(市、區)建筑企業營業額超過100億元,通州市繼2005年突破200億元大關后,2006年再破300億元大關,達到308億元。有51個縣(市、區)建筑業利稅總額超億元,比上年增加7個,其中,海門、通州、啟東均超過10億元。 
  三、建筑企業基本情況——結構調整速度加快,產業層次得到提升
  全省新增建筑業企業1858家,比上年增長17%,總數達12654家。 
  由于加大了對能夠進入高端市場、產生高附加值的專業企業和能夠填補我省空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企業的扶持力度,因而高等級資質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全省建筑業特級企業由11家增加到29家,一年增加18家,這是企業資質就位以來增加最多最快的一年,使全省特級資質企業數量走在了全國前列。一級企業由2005年的406家增加到470家。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使全省龍頭企業集群進一步壯大,資源要素進一步集中。特、一級企業占全省建筑企業的總數不到4%,完成產值達到50%。 
  企業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全省建筑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077家,比上年增加100多家;其中,超10億元74家,超20億元34家,超50億元10家,都比上年有所增加;特別是營業額超100億元的企業集團,從2005年的1家增加到5家,分別是:南通二建、南通三建、南通四建、蘇中建設和江蘇一建。 
  四、國內市場拓展情況——積極開展工程總承包,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各級政府、建筑業主管部門和建筑企業共同努力,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市場占有率。2006年江蘇建筑企業在省內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702億元,比上年增長22.78%,市場占有率達三分之二。與此同時,全省共有117萬人出省施工,完成省外施工產值2041億元,同比增長25.92%。江蘇建筑企業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浙江、陜西等13個省、市、區的施工產值突破50億元,其中,在天津、安徽的施工產值突破100億元;在山東、廣東的施工產值突破150億元,分別增長20.12%和17.22%;在北京、上海的施工產值均突破300億元,分別增長14.80%和16.41%。2006年出省施工增長最快的是在福建省,增速達138.89%。 
  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調整結構,完善功能,積極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有效拓展了市場空間。全省總承包企業占建筑企業總數的30%,完成的產值占84%。南通五建、通州建總參與上海小洋山特大型港口建設;中南集團通過兼并北京城建五公司,參與承接了科技含量高、利潤空間大的地鐵、隧道工程;無錫王興幕墻公司研制生產的雙層單元呼吸式幕墻、宜興滬寧鋼機公司大跨度鋼結構產品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 
  一批建筑企業進行縱向延伸、橫向拓展的多元經營,相繼進入房地產業,有的還涉足教育、能源、服務等領域,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全省建筑企業多元化經營產值達427億元,比2005年增長71%。 
  五、建筑外經情況——大型項目明顯增多,形勢發展振奮人心 
  2006年,全省境外新簽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合同額46.81億美元,同比增長41.43%;完成營業額43.54億美元,同比增長36.18%;新派47882人次,同比增長8.42%;期末在外人數112421人,同比增長12.11%。其中,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42.6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7.65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12%和49.94%。2006年全省建筑企業在129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業務,其中完成營業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國家或地區有53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個。在沙特、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阿聯酋、尼日利亞、俄羅斯、蘇丹、安哥拉、阿爾及利亞、科威特、柬埔寨等20個國家或地區完成的營業額超過了5000萬美元。江蘇建筑企業在國際市場承包的大型工程項目明顯增多,建筑外經營業額超億美元企業明顯增多,最高的達到5億美元。中江公司在委內瑞拉簽訂的一個項目合同額就近2億美元;江蘇一建在阿聯酋承接了60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工程;江寧江宇集團在尼日利亞投資開發面積150平方公里的自由貿易區;中南集團在中東地區簽訂了1億美元的大型工程項目;江蘇建工集團與安哥拉商談20億美元的機場建設合同,已簽定一期工程總承包合同40億人民幣,約合5億美元。 
  六、建筑業改革改制情況——全面推進重點突出,發展活力得到增強
  各地圍繞優化股權設置、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目標,將建筑業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20日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掛牌,成為全國建筑裝飾業和江蘇建筑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在全面推進面上改革的同時,克服重重困難,歷經千辛萬苦,重點完成了省建設廳、省建管局直屬3大公司的改制任務,使長期困擾省政府、省建設廳、省建管局的難題得以解決。尤其是省機械化施工公司的改制成功,不僅一舉扭轉了近20年的經營停滯、企業虧損、職工上訪不斷的局面,而且為全省建筑業的改革改制積累了經驗。 
  七、建筑業質量和安全生產情況——雙雙取得顯著成績,促成行業和諧發展 
  2006年,通過深入開展質量創優評先活動和推廣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管理的做法,全省建筑業質量取得新突破。共獲得魯班獎16項,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8%%,創歷史新高;獲得國優獎4項,全國建筑裝飾優質工程獎18項;獲得省優質工程“揚子杯”獎435項,省建筑裝飾優質工程獎212項。全年共獲國家級QC成果41項,省級QC成果165項。 
  通過全面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廣泛深入開展建筑安全專項治理、創建“文明工地”和質量標準化等活動,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全省建筑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與上年相比,在建筑經濟總量增長23.88%的情況下,事故起數下降了12.80%,死亡人數下降了11.20%。 
  八、建筑業科技進步情況——自主創新能力再度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富有成效
  組織修編了《江蘇省建筑安裝工程施工技術操作規程》,制定了《江蘇省建筑業資源節約和環保型工地評審暫行辦法》、《江蘇省建筑業資源節約和環保型工地評審暫行標準》,頒布了《江蘇省建筑施工現場裝配式輕鋼結構活動房技術規程》。省建設廳、省科技廳、省總工會和省建管局聯合開展了第二屆建筑業“十大科技之星”、“科技創新標兵”、“科技創新能手”評選活動。在省人事廳支持下,啟動了“六大人才高峰”第三批項目資助計劃,獲資助項目20個,資助金額113萬元;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近30期,培訓員工4萬余人次。在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舉辦的全國建筑職工技能競賽中,我省有8名同志分獲砌筑工、鋼筋工、鑲貼工和精細木工專業的一、二、三等獎。 
  大力推廣應用建筑業10項新技術和施工工法的開發應用,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2006年,全省共有188項工程被列為第12批江蘇省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目標項目,100項工程通過評審被授予“江蘇省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稱號,2項工程通過國家級示范工程驗收。全省有28項工法通過評審被批準為江蘇省工程建設施工工法。同時,在更大層面推廣了全省建筑施工工法、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成果。 
  九、建筑市場管理情況——各項舉措認真落實,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誠信體系逐步建立。全面推行了企業誠信建設管理制度,完善建筑企業信用手冊管理辦法,出臺信用評價記分標準,加大對嚴重違規和失信企業的處罰力度。全省先后有幾十家企業因不良行為受到查處,部分企業受到降低資質等級、取消招投標資格的處罰。 
  建筑市場全面開放。2006年,有1000多家省外企業在江蘇注冊,有近200家境外企業在江蘇取得施工資質,有180家境外企業辦理了臨時施工許可證,據測算,省外境外企業在江蘇共完成施工產值約1930億元,占全省建筑業施工產值的三分之一。
  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全省各級行業主管部門以效能建設為切入點,緊緊圍繞促進“三個轉變”、搞好“三個服務”,來提升機關服務水平,樹立良好形象,推動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的轉變。自5月18日省建設廳、省建管局行政審批辦公室成立以來,共受理企業資質升級申報1175家,審查批準1054家,受理企業申報安全生產許可證676家,審批通過524家,發放三類人員考試合格證14000多本。 
  十、需研究解決的問題和對策舉措——增強綜合競爭力,提高建筑業發展水平 
  在取得新的發展業績的同時,江蘇建筑業也面臨著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并及時加以解決的問題。譬如如何推進全省建筑業的產業結構性調整,提高高端市場的占比,如何進一步提高建筑企業經濟效益,如何進一步提升行業總體素質,如何在改革改制中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行業和諧發展等。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困難,江蘇建筑業需要根據“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總體要求,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相關指示精神,認真把握建筑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抓住新機遇,尋求新動力,增創新優勢,拓展新空間,進一步向又好又快轉型。 
 ?。ㄒ唬┻M一步深化全行業的改革,提高建筑業發展活力 
  進一步深化全行業的改革改制。全省建筑業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以產權關系為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多中心、扁平化的組織形式。要通過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使集團公司從側重職能管理向側重流程管理轉變。建立以企業總部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系統,規范作業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對業務的管控能力。連云港、徐州等地要爭取全面完成建筑企業改制任務,揚州、泰州等地要在大型建筑企業改制上取得突破,省屬建筑企業要鞏固改制成果。 
  改革傳統施工承包方式。通過兼并重組和自身功能再造,拓展企業功能,培育和扶持一批工程總承包企業,鼓勵企業開展總承包相關工程業務的探索。鼓勵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中推行工程總承包建設方式。要把政府投資工程作為推行工程組織實施方式改革的重要載體,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 
  推動企業管理創新。要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借助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盡快改變部分建筑企業原有的作坊式、家族式、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要創新企業管理結構,減少管理層次,提高企業決策運營效率。要創新企業管理平臺,適應企業業務范圍逐步擴大的需要,大力發展信息化管理技術,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繼續推進產業集中、企業集群、資源集聚,做大做強、做專做精一批建筑企業 
  積極培育高等級資質企業。高等級資質企業是提高建筑業發展水平、提高行業競爭力的基礎。省政府對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抓好落實,已成立的高等級資質企業培育領導小組,將對現有企業開展普查,幫助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審報輔導,有計劃、分批次組織上報審批。針對全省專業類特級資質企業空白這一現狀,要加強與有關專業主管部門的溝通,爭取今年取得突破。根據建設部即將出臺的新標準,省市縣聯動,對已經取得特級資質的企業進行指導,使之按照新標準平穩過渡。 
  加大企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抓好“三個扶持”:首先,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打破部門、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實行跨行業、跨地區重組,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形成一批具有科研、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和融資能力的大型建筑企業。其次,扶持專業企業做精做優。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形式,進入有較強行業壁壘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工程施工領域,形成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專業市場的施工能力。今年要重點開展裝飾、幕墻、消防、智能化等專業的設計、施工資質一體化工作。第三,扶持全省還處于空白或緊缺、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企業。各地要把這類企業作為當地開發區招商項目予以引進,并在市場準入、資質申報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 
  進一步拓寬企業的經營范圍。各地要認真總結“十五”以來多元化經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一方面,引導建筑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經營領域,向高效益、高附加值領域進軍;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強控制,避免盲目擴張,提高投資的安全性。各級行業主管部門要為建筑企業開展多元經營提供指導和幫助。 
 ?。ㄈ┘哟罂萍纪度肓Χ?,推動全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進步型轉變 
  全省各級行業主管部門要站在長遠發展的高度,引導企業向科技進步型轉變。 
  高資質等級企業要建立研發中心。建筑業企業不管規模多大,不管是什么專業和門類,都要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發展的需要,投入相應的經費和人力用于科技進步。所有的特級資質企業都要建立研發中心,開展研發活動,并力爭產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屬于省內一流的研發成果。部分發展較快的一級企業也要創造條件建立研發中心。 
  進一步提高全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鼓勵大型建筑企業以承建重大工程項目為平臺,裝備國內先進的大型機械設備。中小型企業也應當采用先進的施工機械設備,限制和淘汰技術落后、安全性能差的機械設備。2007年將在實施設備登記備案的基礎上,公布一批強制淘汰使用的機械設備目錄。加強建筑施工機械設備租賃市場建設,規范租賃行為。 
  提高十項新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水平。以示范工程為載體,以政策推動為手段,以推廣應用為目的,普及十項新技術。大力推進工程建設施工工法的開發應用,加強施工與設計的銜接,從設計環節入手,促進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應用。要把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行業發展的始終。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經濟適用的新型裝配式建筑部件、構件,使建筑施工過程更適合于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操作,提高施工現場裝配能力和機械化生產水平,提高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制定全省建筑工業化導則,推動全省建筑工業化的開展。 
 ?。ㄋ模┘訌娐殬I培訓,做好人才開發工作 
  要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和行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以高層次人才和急需人才開發為重點,加快形成行業優勢人才群體,提高人才整體素質。 
  加快實施建筑業人才高峰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在六大支柱領域構建人才高峰的戰略部署,加快實施“當代魯班人才工程”,通過“六大領域人才高峰”建設、“建筑業十大科技之星”評選、與高校聯合舉辦學歷教育等活動,加快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建筑企業家隊伍、經濟管理人才隊伍和工程技術人才隊伍。加速培養開拓國際市場需要的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要充分發揮建筑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科技進步和科技管理中的作用,努力構筑在職學習的平臺。 
  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全行業職業培訓的范圍要進一步擴大。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建造師、項目經理、中層崗位人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均要納入培訓或繼續教育范圍。要擴大與高校的聯系與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依托教育大省優勢,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全面、富有特色的師資隊伍。要嚴格執行考培分離原則,提高培訓質量,將我省建筑職業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完善建筑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崗位培訓鑒定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資源交流、培訓、考核、鑒定的社會化平臺。大力推進工人技師考評制度的改革,在技能培養、崗位使用、工資匹配、競賽選拔等方面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激勵政策,形成高級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本報告所使用統計數據是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和省建管局共同制定的報表制度采集匯總而來,包括江蘇省建管局管理范圍內的所有取得建筑業資質的建筑企業(含商品砼、鋼結構、門窗等工業企業)數據,不包括省外進入江蘇施工的建筑企業數據。 

                                                    
                                                               江蘇省建設廳
                                                               江蘇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
關注中國建筑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