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商務部商務研究院院長霍建國
思考一加快啟動"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要本著先易后難、由近及遠、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原則,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能干的先干起來。首先,國家層面應盡快出臺“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向;其次,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作為重點領域優先推動;第三,選擇參與熱情高、與中國經貿合作基礎好、對中國依賴性和互補性強的國家優先推動,并使先期加入的國家獲得較大的利益,使這些國家成為樣板和示范,吸引其他國家主動參與;第四,為企業提供相關國家的投資合作指南,使企業自行選擇適宜的貿易和投資地區;第五,要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歐亞文明的融合,逐步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和主導。
思考二院推動跨國產業鏈合作
在邊境和“一帶一路”沿線有條件的國家選幾個點,建立邊境經貿合作區和境外產業園區,將我國成熟的有競爭力產業向外延伸,建立跨境產業鏈合作機制,既有助于釋放我國的經濟發展能量,拓展產業和貿易發展空間,鞏固我國產業鏈競爭優勢,也可以增強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潤物無聲”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體而言,一是提升我國現有邊境經濟合作區的發展水平,賦予更為積極靈活的便利化措施;二是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經濟圈、兩廊一圈及泛北部灣經濟圈等地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三是完善境外經濟合作區的政策支持;在“一帶一路”國家中選擇與我國關系比較好、政局穩定、資源優勢比較突出的國家建立境外經濟合作示范區。
思考三院著手做好法律制度的安排建立
經濟合作機制是我國發展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關系的基礎和保障。要加快發展與部分經貿合作關系基礎好、有條件的國家商簽相關的合作協定,包括共建絲綢之路合作協議、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政府間經貿合作協定、司法協助協定、交通運輸協定等。對于條件比較成熟的國家,可以進一步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將“一帶一路”建設同自貿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并擴大示范效應。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未必嚴格按照傳統范本,可秉持開放性、多元化的原則,采取先易后難、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先簽署框架協定、早期收獲計劃,只要符合互利互惠原則,雙方都能夠接受、能夠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削弱貿易投資成本和壁壘的協定都可以簽署。關鍵是起步,再逐漸深化和加強,從而編織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將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最終形成“五通”的經濟共同體。
思考四院要突出新亞歐大陸橋的作用
東起我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被稱為新絲綢之路的陸路交通大動脈,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已在我國連云港建立了物流中轉分撥基地,將連云港作為其出海口。從目前中國的地緣政治及現有的基礎看,應充分發揮中國已建好的歐亞大陸橋的作用。當務之急,需加強協調和統籌,發揮各地已建成的歐亞鐵路運輸線的作用。關鍵是降低成本,發揮綜合優勢,提高競爭力,實現歐亞大陸橋通關便利化。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好已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作用,優先實現與中亞及周邊鄰國的互聯互通,共享便利。最終根據我們的海洋實力考慮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
思考五院務實推動先行先試舉措
要使“一帶一路”建設從構想落到實處,不應等到所有的設計規劃都完成之后再行動,應從能做的先行務實做起來,重點還是要推動產業和經貿合作,道路、貨幣、人文、交流相配合,最終實現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動與暢通。對中亞地區,加強與其在能源、原材料、機械、農業等領域經貿合作;對中東歐地區,加強與其在機械裝備、農業、能源、金融等方面的產業內貿易和雙向投資;對南亞國家,可加大對其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充分發揮亞歐博覽會和歐亞論壇等平臺作用,創造條件打造一批新的交流合作平臺。條件成熟時,推動建立通關一體化標準、產業行業標準、物流運輸標準等,以標準的統一來實現政策的溝通和市場的銜接。
總體來說,要使“一帶一路”建設達到良好效果,重要的是要深刻領會中央的戰略意圖,以開放的精神和體制機制創新的舉措促進合作發展,國內各省市應根據本地區特點和競爭優勢,創造性地發揮作用。亞歐國家看中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的開放紅利,相信通過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切實可以鞏固和發展與亞歐國家的經貿關系,樹立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形象及影響力,最終使開放紅利更多地惠及民生。
